金年会

正文 你现在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教学管理 > 实验基地

聚焦职教改革:在适应产业调整中办出特色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11-01-14 12:00:00 作者:人民日报2011年01月14日第18版 访问次数:

聚焦职教改革:在适应产业调整中办出特色

编者按

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思路;教育部刚刚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了具体措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将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探索课程改革,创新教材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在这些方面,不少地方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

今天本版刊发上海、北京中职课程改革的深度报道、相关言论和专家访谈,以期引起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现场,一名选手正在进行数控车床操作。张栋摄(人民图片)

不一样的中职课堂

□ 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对接

一名外籍游客突发癫痫倒地,抽搐不止,她的亲属焦急不堪。两名护理专业学生虽然有些紧张,但仍能从容应对,在医生赶来前稳定患者的病情,平抚家属的情绪。随后,现场录制的视频在大屏幕上回放,学生们评点、提问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是的,这不是真实的医疗救护,只是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实验教室里进行的一场实验课。模拟病人及其亲属的是学校的两位美国教师,也是具备相应资质的标准化病人,因此演示的情景十分逼真完整。

与惯常的课堂教学不同,这一堂情景模拟教学课的讲台上,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学校的专任教师,另一位则是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仁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两位教师与美国教师配合,从不同角度为学生讲解癫痫患者的护理操作,让学生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细节里体会中外护理差异点,培养学生应对个案的护理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除了“癫痫病患者的护理”课,2010年底,来自教育部和全国各省区的一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家、教师们还在上海分头观摩了建筑工程学校的《盾构掘进施工土压平衡的控制》、信息技术学校的《角色导游创建》等实验课程或岗位教学。同时,这些公开课视频还被放到网络上,通过视频直播,成千上万名师生同步收看,赢得了一片称赞声。

“全国中职教育教学若能通过十年努力,达到上海的水准,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必将迈上新台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期间,这样感慨。

课改让学生更“专业”

□ 多一张技能证书,多一个就业机会

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和教材改革动辄引来全社会争论不同,上海中职教育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更像是一次与外界无关的静悄悄的变革。

“把提高专业技能和培育综合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是近年来上海中职课改的攻坚点。”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这样说。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在上海举办,一下子将原本静悄悄发生的中职教育“蜕变”推到了聚光灯下。

课改,缘于上海率先发生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转型,职校生生源数量下降和质量下滑,就业市场对于仅有课堂书本理论知识、缺少足够技能训练和实践、不能适应新技术环境的毕业生的轻视和拒绝。

2004年,上海制定了第一个中职教育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首次由政府牵头,开发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该标准更多由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制定,经过数年努力,到2010年,已制定并颁布了42个专业,其中包含87个与就业岗位相应的专门化方向的教学标准;在每个专业内细化课程设置,制定出244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357个专门化方向课程标准,基本涵盖了上海经济发展中人才需求量大面广的专业和一些新兴行业中的专业。每一门课程,再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校里最常见、概而论之的《××概论》、《××学》等课程随之迅速减少,取而代之的,多是《××制作》、《××维修》等更为具体、实用的教材与科目。

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技能课,是传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设的“三段式”。上海的中职课改,彻底打破了这一沿袭自普通中学的教学习惯,不再追求学科科目的完整性,而是转向全新的“专业教学模式”,一切只为了让学生更“专业”。

以往不少课程的学习,都被割裂成课堂学习、车间实习两段。如今,则越来越多在实验基地或情景模拟的环境中一次完成,采用的教材也是将应知、应会融为一体,比如,同一节教学中,既传授数控车床的知识,也培训操作技术。

甚至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教材也不再是一本万用、百科通行,而是按照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分层教学。

多一张技能证书,多一个就业机会。学历教育与证书考核“两张皮”,在读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忙着“考证”,已是从中职到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上海市教委经过市场调研,选择了一批市场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将证书考核项目和要求纳入各专业课程标准中,保证学生在学完本专业全部课程后,即可领取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至今,引入专业课教学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已达371种。

职教模式之变

□ 从“做大”到“做精”、“做特”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完成了两轮课程教材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让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第一次在课程层面得到了落实。

用人单位对于中职的直观感受是:学生动脑动手机会增多了,工作适应期缩短了三个月至半年。中职生就业由此获得了更多市场认可:近年来,上海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上,上海中职组的总分和金牌数已连续三年稳居前三;2010年,由上海10所国家级重点中职校的1000多名学生组成的世博会现场票务志愿者团队,还以误差率仅为千分之一的出色表现获得了集体表彰。

新的教学方式,让不少原本厌恶呆板课堂学习的中职学生变成了“好学分子”。因为,“它更符合中职学生的思维、行为和个性心理特点”。上海工商信息学校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班里有些学生原本坐在教室里不是打瞌睡,就是做小动作。现在,却因为动手动脑“实战”机会多了,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恢复自信心、养成职业责任感了。

课程教学方式更新的背后,是整个中职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的大变革。

王文强是上海大众工业技术学校教师,22岁就已拿到代表技术工人最高等级的高级技师证,由于所指导的学生在各类技术比赛中取得了令人叹服的好成绩,他成为正在进行的2010年“上海教育新闻人物”15名候选者之一。王文强说,他的愿望,是培养更多“新一代八级工”。

像王文强这样既有相关行业技能证书、又有理论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正在上海中职教育的师资队伍中迅速壮大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校长巫向前就自豪地说,该校拥有的兼具教学经验和临床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已超过六成。

在上海,中职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已被要求,每两年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不少教师反映,企业实践经历增多,不仅有了鲜活的第一手教学案例,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按照企业项目模式改进课堂教学,让职业教育更“贴肉”。

薛明扬主任说,20年前的上海职教忙着“做大”,10年前,转向“做强”。如今,目标已是以市场为导向,“做精”、“做特”。

从“十五”至“十一五”,上海的中职学校数量没有增加,反而从135所缩减到了86所,但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就有56所。专业方向更是不断调整,一直到专业设置基本与上海产业发展“三二一”的布局相匹配,第三产业类专业的比例占到了七成以上。

开放式实验中心,是职业教育模式变革的一大支撑。近5年里,上海市投入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资金超过40亿元,课程教材改革、师资建设和实验中心是重点。仅开放式实验中心,就一口气建设了80个,覆盖了主要产业。在不同行业的实验中心里,提供了模拟公司、模拟银行、模拟酒店、模拟数控车间等新型教学环境,老师们上课不再从书本到书本,“在黑板上修发动机”,学生学习能更贴近岗位。

组建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也是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一大变化。不论是学生的实验还是教师的实践,以及来自技术一线应用人才的兼课和指导,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上海中职学校的骨干专业,多数都与重点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多者甚至有几十家合作者,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十分普遍。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中职校在企业已建有20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新组建的13家职业教育集团,更采用学校、行业、企业、区域联动形式,构成“大职教”的新格局。比如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就由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市交通学校牵头,吸纳了沪上20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覆盖陆海空交通物流领域,跨行业、跨系统、跨产业、跨地域。依托行业企业,有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与岗位操作训练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合、学校教学与顶岗实习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您给职业学校送来一个普通初中毕业生,学校几年后将锻造出一个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从增值的角度说,读三年职校的‘增值’幅度,可能比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读三年高中更大。”熟悉职业教育改革进程和内涵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颇有自信地对一位前来咨询的家长说。

1月1日,上海近千名学生举行18岁成人仪式,长乐霍尔姆斯职业学校有轻度脑瘫的姚武斌同学在指导老师帮助下戴上成人帽。张栋摄(人民图片)

专家视角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茹芹—— 在适应产业调整中办出特色

近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举办的“财贸文化”主题晚会令人耳目一新,《京商韵》、《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商人的算盘》、《瑞蚨祥的尺子》、《全聚德的火》等节目精彩纷呈,演绎了童叟无欺、注重人情的商业文化精髓。

该校在特色上下功夫的做法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为此,就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中办出特色、如何靠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茹芹。

记者:如何理解高职办学特色与服务区域经济的关系?

王茹芹: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独到理念,办学功能、育人特色等是办学特色的核心内容。检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主要客观标准,就是与产业发展、产业调整的适应性、互动性。

首都经济是服务主导型的经济,2009年服务业创造GDP比重达到75.5%,其中金融与商贸在服务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金年会紧紧围绕首都服务业发展趋势,改革教学,创造特色。

记者:你们学校是怎样既适应北京产业发展又办出自己的特色的?

王茹芹: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较,服务业中的金融、理财、商贸、商务等等,其职业岗位的工作对象都不是固定的机器设备和标准化的技术,而是需求各异的顾客,表现为对人的服务;服务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不能自主确定,需要服务对象的参与与合作,通过服务与被服务的双方互动达成一致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服务业工作的不确定性和满足需求的应对性对财贸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突出的要求。

作为国家高职示范校,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改革中深化财贸人才特色。新建了“古代商业厅”、“现代商业厅”、“老字号技艺厅”等财贸素养教育基地。2003年,学院提出了财贸素养计划,开展“爱心”、“诚信”、“严谨”、“责任”、“创新”五板块五学期教育。2006年学院建立了财贸素养证书制度。首都商界和金融界很多大企业对持有财贸素养证书的学生免试录用。新建成的北京财贸实验基地包括商贸、物流、金融、财会、旅游、艺术6个区域;以岗位核心技术、典型工作任务和规范的业务流程为内容,自主研发了36门岗位实验课程。

几年来,学院搜集、整理了45本京商资料集,为全聚德、王致和、鸿宾楼、月盛斋等著名商业老字号谋划发展战略;对北京169个老字号进行了调研,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服务业类)传承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等课题;目前正在撰写《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政府项目。学院与首都服务业建立了深入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产学关系。记者 董洪亮

快评

职教,可以很新潮

当由1000多名中职院校学生组成的“小白菜”志愿者团队以流利的英语、得体的表现获得上海世博会组委会高度赞誉的时候;当民航中专、工商外国语学校等中等职业院校连续多年逢招生季便门庭若市的时候;当怀揣着3项国家专利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等证书的考生走进上海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门的时候;当信用管理师、职业信息分析师、玩具设计师、黄金投资分析师、企业文化师、智能楼宇管理师等时髦职业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新方向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现如今,职业教育,其实可以很新潮。

这份新潮,代表的是职业教育和职教学生的崭新形象,彰显的是职业教育的公众认可度和吸引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职教,可以很新潮;职教,必须很新潮。

以往,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提及职业院校,总会首先联想到汽车维修、电器维修等传统制造业等职业,工资不多、地位不高。还有人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做出这样的比喻:中职学校像是普通高中的“弟弟”,多少带点“附属”的味道。之所以有这种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长期潜藏于人们心中的看低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加上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照搬普通教育模式,重知识轻技能,导致受教育者的操作技能不足,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相差大,毕业生职业期望满足率低,从而最终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公众认可度和吸引力。

不久前公布的国家教育改革综合试点,将职业教育列为改革试点的内容之一,改革的方向令人振奋,更令人期待:“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感,让职业教育现代起来,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需要,是教育体制机制日臻完善的需要,更是用人单位和公众的翘首企盼。

让职业教育现代起来、新潮起来,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内涵盘整”。大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深度开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对接和融合,全方位地开展与国际化的大型企业合作,围绕产业、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吸引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企业的理念、战略、需求、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融合教育链与产业链,把相关产业领域的高端企业悉数纳入,使职业学校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让职业教育现代起来、新潮起来,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不能仅仅看教育内部的自我评价,更重要的是,还要看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集体认知。作为职业教育直接受益者的学生和家长,以及作为职业教育间接受益者的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忠实实践者和检验者。当学生切实从职场经历中获得更多收益时,职业教育的质量会被更多的人发现和认可;当用人单位发现职校毕业生的能力强、效率高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自然会提升。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职业教育的现代感,乃时代要求,我们期待突破!

Copyright@2009-2019   金年会  

   

郑州市惠济区英才街6号河南省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一楼 (东校区)玉林市人民东路东235号(金年会),市区7路公交车可到  

XML 地图